137.第137章 想复仇的太上皇(4)【二合一】



回去的马车上,年轻的李承乾终究还是没忍住,刚上去,便立刻询问道:

    “母后,我们先前不说好了吗?”

    之前讨论的时候,他们已经商量好如何劝说太上皇了,就按李泰提议的那套来,让太上皇认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是在修仙炼丹,而是单纯搓药丸,没必要为了莫须有的事,平白担上昏庸之名。

    还是送还丹炉,遣散道士为妙!

    只要改成跟太医一起搓药丸,甭管是谁,都没理由说三道四,议论谴责。

    “听清楚你皇祖父怎么说的了吗?

    他不但说一眼就看出我身体元气大损,还说自己炼出了养元丹让我吃,可见你皇祖父是真当自己修炼有成,不但能一眼洞彻别人身体好坏,病灶何在。

    还认为自己炼制出来的丹药。

    有治病救人,养生延年之效。

    养元丹……听名字便可见,你皇祖父一直认为自己炼的是丹,而非药丸。

    这时候再按原先计划那样去劝说的话,无疑在当场揭短,同时你皇祖父应该也不愿意承认,他最看重脸面了。”

    在长孙皇后看来,太上皇刚刚的所作所为,无疑都在表明他对自己修仙炼丹的事相当认同,甚至觉得已经修炼有成,丹药也确实有效果。再加上对方本来就不是什么听劝的人,所以她才会立刻更改原计划,半句都不提劝诫之事。

    省得闹出矛盾,平白惹来争议。

    她敢劝李世民,那是因为他们两人也算患难夫妻,彼此知根知底,而且李世民一直在立广纳群言的人设,只要他自己不想打破这个人设,那么他就得多听别人的谏言,同时也只要他不打破此人设,大臣乃至于妃嫔们便都敢劝诫。

    比如说妃嫔之一徐惠,就曾在李世民的晚年上书《谏太宗息兵罢役疏》。

    但太上皇显然不是这人设,而且她作为晚辈去劝,再有理,一个孝压下来也没理了,同时怎么看她都不觉得太上皇到了老糊涂的程度,他应该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,这么做可能是故意为之。

    比如表明自己很安生。

    或者借此自污,避免被他们忌惮。

    虽然不明白太上皇究竟是从哪觉得自己性命有危险,非得这么做自污,但修仙炼丹绝非字面意义上的修仙炼丹。

    有其他目的是肯定的。

    综合这些情况,长孙皇后才最终放弃了劝诫,但后面那些想法不好明着跟儿子说,只能以照顾太上皇颜面结束。

    而皇家子女哪能有什么蠢货!

    即便依旧有不明就里的地方,李承乾也没追问,只了然点头,表示明白。

    李泰同样没有多问,只是担心的表示,也不知皇祖父炼的丹药究竟能不能吃,希望长孙皇后不要回去就吃,还是请太医看看,或者先给其他人试一试。

    如果担心皇祖父不满的话,他也愿意学习汉文帝为母亲亲尝汤药,试药。

    长孙皇后是理所当然颇为感动。

    然后果断拒绝。

    太上皇又不是真正实权在握的太上皇,现在是他们很容易就能知道太上皇在做些什么,太上皇却很难知道他们在做些什么,根本没必要非吃,或者非去验验有没有毒,回头直接说吃了就是。

    总不至于真能看出她吃没吃吧。

    也就在闲聊的这会儿功夫,他们便到了分别的时候,李泰从马车下来,回自己的王府,长孙皇后李承乾,以及未成年的几个弟弟妹妹,则是直接进宫。

    规矩就是这么个规矩,成年皇子中除了太子可以住在东宫,其他皇子都应该前往各自封地,李泰能留在长安城。

    已经算是格外开恩。

    以及李世民对他过于宠爱了。

    当然了,这么个严苛的规矩,其实也未尝没有原身的锅,原身当年对几个孩子都挺宠爱,还想一碗水端平了,让三个嫡子都住在太极宫里,最后其中一个杀了另外两个,别说把水给端平了。

    锅都被砸了……

    有这么个血的教训近在眼前,不论是李世民还是文武百官,显然都不希望再发生一次类似事件,所以皇子们刚一成年,就有官员开始催让他们就封了。

    李泰纯靠自己努力讨好会说话,再加上长孙皇后的面子,才能留在长安。

    其余皇子都是到了年龄就被打发。

    不过这时候,李承乾还没让李世民失望,再加上他始终牢记玄武门之变惨案,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,所以对李泰的宠爱还算克制,没过分到后来想要让他搬进太极宫武德殿的程度。

    所以在太极宫门口分开很正常。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