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二十四章 咱圣明,咱仁慈?

r>
  朝堂上的官员对于朱允熥揭老朱伤疤之事不以为然,但老朱这个当局者却受不了了。

  老朱尴尬地咳了咳,怒斥道。

  “说事就说事,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干嘛!”

  老朱早年间确实一度停办科举,其主要原因是科举官员太容易抱团,不容易控制。他这才停办了科举,让地方官员举荐人才当官。

  然而,地方举荐上来的人才良莠不齐,很多人根本不具备当官的才能。

  因此,坚持了没多少年,他又重新启动了科举制,持续不断地为大明制造官员人才。

  但因为他的反复无常,最后又向科举制低头,始终让他觉得很丢人。

  现在听大孙提起这事,就感觉有人拿鞋底子照着他的脸啪啪打一般。

  “皇爷爷,孙儿无意冒犯您,孙儿只是陈述事实!”

  “我之所以提起这事,主要是想告诉诸位,大明开国时间短,给予读书人的功名并不多,举人只有千余人,秀才也不过堪堪过万而已。”

  “然而,五十年后,一百年后,两百年后呢?”

  “大明有功名的读书人将达到几十万,甚至上百万!”

  “虽说现在他们只占据百分之五的土地,那么当百年之后,他们将占据百分之五百的土地!”

  “就是把整个大明都给他们都不够用!”

  “嘶……”

  朱允熥此言一出,整个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。

  老朱更是听得头皮发麻,大有一种天塌地陷之感。

  不过,一想起自己这些年竭泽而渔式地杀贪官,老朱又是一阵庆幸。

  幸亏自己杀得多,否则大明的土地全被那帮人给占去了!

  陈宗理等人听了朱允熥这番言论,眉头皱着上前一步说道。

  “皇太孙殿下,您这话未免过于危言耸听了吧?”

  “秀才试两年一次,举人三年,进士三年,每次录取人数不过百,就算一百年下来,也不过举办三十场科举,哪来的百万功名?”

  “而且不同功名免税的额度不同……”

  陈宗理说到这儿突然停住了,不解地看向众人,又看了看朱允熥。

  “微臣记得咱大明没有免除赋税的条文吧?”

  陈宗理这话一出,老朱的龙眼登时瞪了起来。

  “对呀!”

  “咱也没记得下过这样的律令,谁说给有功名在身的人免除赋税啦!”

  朱允熥笑着看向陈宗理和老朱。

  “没有吗?”

  老朱斩钉截铁地道。

  “没有!”

  “咱记得咱给读书人优免过,但只是免除徭役,没说免除赋税!”

  陈宗理闻言赶忙跟上道。

  “对对!”

  “陛下在洪武十年之时下令曰,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趋事执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,若贤人君子既贵其身而复役其家,则君子野人无所分别,非劝士待贤之道,自今百司见任官员之家有田土者,输租税外悉免其徭役着为令。”

  其他官员听到这话,赶忙出言附和道。

  “对对!”

  “国朝从未说过免除读书人赋税,皇太孙殿下未免过于危言耸听了!”

  朱允熥听到一边倒的反对声,笑吟吟地看向众人。

  “真的没有吗?”

  朱允熥说着命人卷起屏风上的图标,露出下边的内容。

  “诸位,我这里可有一个不一样的说法哟!”

  “京官一品优免役粮三十石、人丁三十丁!”

  “二品免粮二十四石,免人丁二十四丁!”

  “三品免粮二十石,免人丁二十丁!”

  “四品免粮十六石,免人丁十六丁!”

  “五品免粮十四……”

  “六品免粮十二……”

  “七品免粮十……”

  “八品免粮八……”

  “九品免粮六……”

  “教官、监生、举人、生员各免粮二石,人丁二丁!”

  老朱只听朱允熥念了几句,就好奇地上前端详起来,在看完之后问道。

  “这是什么东西?”

  “谁给咱大明朝制定的这个规矩,咱这个当皇帝的咋不知道!”

  朱允熥看了看下边的官员,冷笑道。

  “这就得问问您的这些股肱之臣了!”

  “虽说皇爷爷从没下过优免赋税的诏命,但地方上早就形成约定俗成的制度了。”

  “这份优免条例还只是京畿地区的,偏远省份的优免比这个还多!”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