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五十章 这混球好生不晓事!



  “大明禁止商贾和百姓穿丝绸,可光靠官员穿能穿多少?”

  “然而,大明世面上的丝绸价格依然不便宜,究其根本就是绝大部分都被卖给海外番商了。”

  “老夫家中虽没有直接参与海贸,但却也是沾了海贸的便利,这才有了这点田产。”

  在杨新炉和高明等人的讲解下,朱允熥总算对江南的情况有了一定了解,知晓了市舶司冷澹的根本原因。

  走私成风,屡禁不止。干系重大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
  一旦朝廷大规模查禁走私,就会引起江南百姓动荡,甚至影响朝廷现有的税收。

  搞不好还会激起民变,有亡国之忧。

  再加上上下一心,集体捍卫海上走私业务,就算皇帝想整治都难以下手。

  总之一句话,江南九大海商,早就用海贸这根绳,将所有江南百姓和官员捆绑在一起!

  朱允熥听了他们的分析,也是感到一阵头大。

  哪怕他自诩智计百出,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也有点束手无策。

  “敢问三位师傅,孤该如何破局?”

  杨新炉说了个“难”,就躲到一边看风景去了。秦亨伯跟杨新炉一样,也是既得利益者,不方便在这个问题上多说话。

  他们俩能告知朱允熥实情,已经是看在师徒一场的份上,这才破例告诉他九大海商家族之事。

  否则,就是老皇帝拿刀架在他们脖子上,他们也不会吐露半个字。

  当然,他们俩之所以这样说,也是怕皇太孙一时冲动,干出什么天怒人怨之事。

  如果皇太孙急于在松江府开埠,逼迫商人在市舶司贸易,极有可能引起江南地区的动荡,就是激起民变也不是不可能。

  一旦皇太孙把事情闹大,不仅于事无补,搞不好还得把自己搭进去。

  因此,两人用这种方式委婉地劝谏,让皇太孙谨慎对待海贸之事。

  朱允熥见杨新炉和秦亨伯不愿意说,只能求救似的看向高明。

  高明其实也不想说,在他看来皇太孙就不该管这事。就算是要管,也得等他当了皇帝,有了朝廷大义的名分再说。

  “皇太孙,微臣也不建议您现在开市舶司。”

  “您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读书学习,尽量不要参与朝政之事。”

  高明之所以这样说,完全是出于一片好意。

  因为一旦朱允熥想要干成此事,必定要更改老皇帝立下的规矩。

  比如说,取消对商人不能科举的禁令。允许商人穿丝绸,提高商人地位等等。

  这些都是跟老皇帝的政策对着干之事,一旦引起老皇帝的不满,极有可能波及他的皇储之位。

  朱允熥越听越烦躁,他想做很多事,因此需要很多很多钱。

  如果不能搞海贸,那他去哪儿搞钱?

  “高师傅,如果孤非做不可呢?”

  高明也毫不客气,冷冷一笑道。

  “那您就得冒着被废的风险,劝谏皇帝陛下,让皇帝陛下更改大明的户籍制度,废除对商人的打压政策,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,并且准许商人子弟参与科举。”

  “只要您能拿出科举这个诱饵,微臣保准天下商人趋之若鹜,甘心为朝廷效力!”

  “孤明白了!”

  朱允熥问到自己想要的答桉就转身离去了,在其离开文华殿后,杨新炉和秦亨伯对高明展开了激烈地批判。

  “高明,你跟皇太孙说这个干吗?”

  “皇太孙还是孩子,他还年轻,未来有的是机会,不急于这一时!”

  “只要皇太孙当了皇帝,咱们有的是时间匡正他的得失,辅左他成为远迈汉武唐宗的圣君!”

  高明心里也有点后悔,后悔自己刚刚太急躁了,竟然那样跟皇太孙说话。

  “皇太孙聪明睿智,应该分得清轻重缓急吧?”

  “再者说,皇帝陛下宠爱皇太孙,就算皇太孙做错了什么,皇帝陛下也能原谅皇太孙……”

  秦亨伯闻言冷哼一声道。

  “但愿吧!”

  “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,很多事情很难说啊……”

  朱允熥离开文华殿,下意识地来到乾清宫门口。他站在门外,看着乾清宫里的灯火,一时间犹豫起来。

  要不要跟皇爷爷谏言呢?

  皇爷爷的脾气可是很不好,一旦让他知道自己要推翻他制定的国策,少不得要把自己吊起来打吧?

  可若不这样做,自己又要等上几年时间。

  时间不等人啊!

  乾清宫门口的太监看到皇太孙驾到,赶忙颠颠地过来请安见礼。

  “皇太孙可是要给皇爷请安?”<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