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4章 刘邦:请问仙师,太子登基之后,大汉如何?!

  自帝禹始,天下方有华夏之名。

  自嬴政起,四海方有真正的天下一统。

  自刘邦初,世间方有巍巍汉家儿郎之赫赫威名。

  季伯鹰望着眼前出现的这一道闪烁着光芒的字幕,眼角下意识瞥了眼这课堂之景,当下这帮朱家村的天子储君们,都还在排着队等着拍老朱的彩虹屁。

  在课堂上混久了,他们都已经是明白一点,能够对仙师产生影响的只有两个人,那就是教导主任老朱和仙师助教及纪律主任阿标。

  所以,一定要拍足太祖爷的马屁,给足兴宗爷的面子。

  与此同时,赵家庄的赵大和唐家堡的李二也都在各自区域开启了小课堂,讲解一下方才朱仙镇之战的细节得失。

  显然唐宗宋祖,这赵大李二都想给自己的后世子孙加加属性点,毕竟一眼望去,都是问题一大堆,比如唐肃宗李亨面对平乱,又比如北宋这几个,同样是面临着内部农民军起义,外部辽金之威胁。

  唯有同在右侧外教区的五代柴老板显得是那么的落寞,孤身一人发着呆。

  反倒是在左侧外教区的祖龙嬴政,依旧是重新全神贯注的将注意力放在了跟前的‘33阶魔方’之上,对于一心求长生的始皇帝来讲,这世间没有任何一件事的优先级能够比得上破解长生术之谜。

  唰。

  顷刻。

  季伯鹰的身影,于原地消失。

  暂时的离去,并未引起其他人的额外关注。

 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  汉高祖时空,公元前196年。

  长安,未央宫之北,天禄阁。

  所谓天禄阁,便是未央宫中的藏书阁,与之齐名的还有一处石渠阁,这两个地方也可以理解为是国家图书馆,其内存放着国家文史档案以及重要图书典籍,是华夏历史上最早成建制的皇家图书、档案馆,起初藏书有三千余卷,后经过汉武帝、汉成帝等数代西汉帝王的求书令,藏书一度达到一万三千余卷。

  司马迁当年就是在这天禄阁中,依靠这海量的文史经典,最终著就了传世《史记》。

  大汉开国之初,扩建宫殿时,由丞相萧何负责修建,所谓天禄即天鹿,汉代将天鹿视作象征智慧的祥瑞神兽。

  不过王莽新朝代汉之后,莫名对‘档案’两個字极为反感。

  一道旨意,直接毁了用于储存档案的天禄阁和石渠阁,将其改造成了铸币所。

  此时,春和日丽,天高风清。

  而这天禄阁中的典史学者们,却是一个个的都是毕恭毕敬的跪在地上,噤若寒蝉,莫敢言语。

  因为。

  向来讨厌读书,刚刚在外平叛归来的老皇帝陛下,今早不知道抽了什么疯,突然来到了这天禄阁,并且在这天禄阁的通天台设坛,焚香祭天。

  这操作,着实是把这帮人一个个都给看迷糊了。

  祭天不应该是去前殿广庭嘛?怎么跑图书馆来了!

  通天台之地,横宽三丈方圆的方形露台,设置于在这天禄阁之顶,旌旗飘曳。

  此刻。

  于这祭天道坛之前,有着一位披着黑色龙袍大氅、发色黑白参半的老头,鼻梁高挺,两颊端正,犹如龙额,一手参白的美须髯于风中飘曳。

  人虽未动,周身却是透着一股帝王霸意,令人望而止步、敬而生畏。

  这便是大汉开国皇帝,汉太祖高皇帝刘邦,中华汉族之源。

  不管是从汉时的标准还是从后世的审美来看,刘邦高低都能算得上是一个帅老头了,搁某音开播,喊上几句家人们,怎么着观看人数都得10W+,直飙卖货榜top1。

  而在这祭坛之上,五丈之高,有着一道为他人所不得见的身影,踏虚凌空,注视着下方,正是穿越而来的大明仙师季伯鹰。

  季伯鹰望着下方身披黑色龙袍大氅、不怒自威的刘邦,脑海中顷刻间掠过很多版不同的刘邦形象,皆是来自于后世的一些影视剧。

  后世很多演义楚汉之争的影视剧之中,为了突出衬托西楚霸王项羽的高大神武,对刘邦的选角和妆容都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猥琐劲。

  尤其是,HK的黄狗竟然还出演过汉高祖刘邦这一角,差点瞎了我的钛合金狗眼,简直就是对中华汉家之祖的侮辱!

  诸多形象之中,唯一能在身形和气质上稍微贴近历史中刘邦的版本,只有陈的那一版了。

  刘邦微微抬手,旁侧宦官见状,连忙是躬身递上焚香。

  其实祭天大典是个很复杂的事,什么初献亚献终献的一大堆,但是今天的刘邦只是早起之时,突发奇想的想拜个天问点事,而且他素来最厌恶繁琐礼仪,索性就直接跳过了所有步骤,只保留了中间环节的上香礼。

  同时为了躲避那些礼仪官的唠叨,这才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