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朱泾镇

  第七章朱泾镇

  豪强这东西的强大,是建立在本乡本土上的。在自己家里,人多势众,别人给面子,自己族人众多。说话有分量。这才是豪强。不单单是有钱有势,更重要的是有人。

  或者说,只有有人了,才能有钱有势。

  这是封建时代,地方豪强的常态。

  一旦离开他们熟悉的土壤之后,一切都要重来。什么都不会有了。

  反而变成小儿持金闹事。很多打压也就过来了。成了弱势群体。

  朝廷什么也不做,一个迁徙,就地方上威胁中央的豪强给蹂躏得不成样子了。

  这手段,不是真正了解地方情弊的人是用不出来的。

  只是此刻隔壁传来呜呜的哭声。声音不大。很显然连放声大哭都不敢。

  何夕叹息一声。

  他其实也知道,一二十年前,那个小侄在家乡的时候,也未必是什么好角色。倒不是说,他是坏人好人。但是在元代传承下来的地方豪强,经历元末明初乱世,没有衰落。这样的人家,真是什么善良人家吗?

  不大可能。

  但是看到这样子,依然让人感叹。

  姚广孝也叹息一声,说道;“这些年,年年从江北有很多乞丐到江南,说的都吴语。”

  安庆公主拉拉何夕的衣袖,说道:“我们能不囊帮帮他,好可怜啊。”

  何夕说道:“乖,这是国家大政。不是我们能干预的。”

  今日这一件事情,也给何夕很大的震撼。

  说实话,何夕并不觉得朱元璋的政策有错。元末的大战,江淮之地是主战场。几乎打成了一片白地。不管是出于政治目的建立的凤阳城,还是填充两淮人口,都不能说是错的。

  毕竟,江南人口多,江北人口少,这种发展不均衡。对国家来说,并不是一件好事。而江南很多豪强,并不是太服从朝廷管理的。在行政手段上加以打击。也不是错的。

  但是很多命令到了下面可就走样了。

  何夕相信,朱元璋本意没有虐待江南移民的意思。但是人离乡贱。本地人欺负外地人。这种事情太常见了。以至于变成这个样子。

  何夕只能引以为戒。

  他的每一个决断,都会影响到无数的人。即便正确的决策,很可能也会让一些人身上碾过。时代的一粒沙,落在一个人身上,都是不可承受之重。而何夕就是推动时代的人。更是要慎之又慎。

  有了这一件事情。安庆公主有一些不高兴。

  何夕不参与这一件事情,就是怕自己参与进去之后,反而成为某些人的枪。毕竟,不管出了什么样的事情,一来朱元璋不可能改变这个国策。二来,如果将这个政策废除,或者让迁徙出去的百姓还乡,未必是一个好选择。

  甚至弄出的事情,更多。

  这就是为什么方孝孺等很多人,都支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因。封建王朝的执行能力,不过正确的决策,还是错误的决策,只要执行,都会误伤一片。

  维持现状,成为这些人看来最好的政策。

  这也是让何夕做出第一个决策。那就是这一两个月之内,什么事情也不要做。因为春耕。

  是的。洪武十六年的春耕,正在绵绵细雨之中到来。何夕出来之前,并没有考虑过这个因素,而今才发现,这是头等大事,不管什么事情都要放在后面。

  这让何夕决定,先好好想考察一番,等春耕过后,再具体决定怎么做。

  ------

  姚广孝判断没有错。第二天,朱泾镇就到了。

  朱泾镇并不小。如果放在其他地方,说是一个小县城也不为过。但是在江南,这样的集镇有多。当然了,这说的是这个时代。说起来,朱泾镇也不过有数条街的小镇子。还有一条街面对河道。就是码头。BIqupai.c0m

  等一行人靠岸的时候。杨寓已经远远地迎了过来。立即行礼说道:“老爷,夫人。管家。我已经打听过了。这里的确是棉布的散集地,一般夏秋时分,各处客商都会来这里买布,远则北平,近到松江,那时候人满为患。整个小镇都住不下来。不过,而今不是时候。所以而今冷冷清清的。”

  何夕一边听杨寓介绍,一边目光扫过整个街道。

  正如杨寓所言,冷冷清清的。整个宽敞的街道,不见几个行人。临街的店铺,有一半以上都是布庄。另外一般,却是各色店铺。看得出来,这里虽然不如后世富庶。但也要比天下其他地方要富庶多了。

  人有钱消费能力就好。

  虽然布业是这个地方绝对的产业支柱。但是布业的兴旺,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兴旺。故而也有其他产业,比如客栈,酒家。还有米粮铺等等。

  不过,这个时期是淡季。整个朱泾镇都有气无力的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