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8章 晚节不保

  假模假式的客套完,曹芳直接切入正题,问起郭淮去诸葛恪在东关筑堤的见解。

  程序上,这也是考核,但曹芳清楚,王凌肯定事先为郭淮准备了预案,以他的水平,根本不可能挑出毛病。

  纯粹的形式主义了。

  就这么实在。

  换成徐邈,就算在世,也不太可能帮王濬做准备,大概率还是让王濬自己上,行就行,不行也是你的命。

  人和人的差距就这么大。

  但得逞的偏偏就是这些人。

  不仅现在如此,将来还是如此,曹芳也无可奈何。

  如果能忽略集体智慧这一点,郭淮的应对还是可圈可点的。毕竟在战场上打拼了大半辈子,又以机智著称,他的很多观点非常到位,甚至称得上高明。

  郭淮认为,诸葛恪东关筑堤后退守濡须坞,本质上就是色厉内荏,想投机取巧,希望我军迫于形势,不敢出击,从中赚取声望,为将来辅政做准备。新笔趣阁

  孙权与江东世家貌合神离,逼死陆逊,流放顾谭,更别说虞翻那样的骨鲠之臣。他与江东世家的矛盾难以化解,不可能从江东人中选辅政大臣,而淮泗人后继无人,只有诸葛恪可选。

  但诸葛恪太年轻,又没有足够的功勋,很难让人心服口服。趁着孙权还在世,能镇住江东世家,创造机会,让诸葛恪建功,几乎是孙权唯一的选择。

  除此之外,他可能也希望诸葛恪能够攻克合肥,完成他多年的心愿。

  纵观孙权一生,他对合肥的执念无人不知。带着这样的战绩离世,他如何面对父兄?

  担负着这样的重任和期望,诸葛恪只是筑堤,不肯直接进攻,既是实力不足带来的谨慎,也有可能是一种试探。

  如果我们没有反应,不排除他会更进一步,攻击合肥。

  基于这样的判断,郭淮提出了两个方案供曹芳选择。

  一是率部亲征,从气势上压过诸葛恪,让他不要有非分之想,趁早退兵。

  二是示弱诱敌,让诸葛恪觉得有冒险的可能。等他进攻合肥的时候,再出兵反击,予以重创。

  两个方案各有利弊。

  前者有可能错失战机。万一诸葛恪不再进攻,却抓紧时间加固城墙,到时候再想进攻东关就难了。

  后者则需要集结更多的兵力,做更多的准备。考虑到今年的收成并不理想,国家储备也有限,困难可能会很大。万一准备不充分,反被诸葛恪钻了空子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

  曹芳认真地听完,沉默了好一会儿。

  早就知道郭淮不会老实,还真是被他猜中了。

  郭淮的建议与其说是建议,不如说是反考核。

  两个方案,你选一个。

  选前者,说明你没有大战一场的勇气。外强中干的就不仅是诸葛恪,也包括你这个刚刚亲政的天子。

  选后者,难度不是一般的高,受挫的可能性很大。就算是打赢了,也难逃不顾百姓生死,穷兵黩武的骂名。万一打输了,那更是纸上谈兵的典型。

  练兵练了大半年,就练了这么个玩意?

  所以嘛,你还是多听老臣的建议,不要太自以为是。战场凶险,不是你能玩得转的。

  他很恼火,却也没有大发雷霆。

  既然决定了用郭淮,他就有这样的心理准备。

  君臣之间的明争暗斗永远不会停止,除非一方占据了绝对优势。通常来说,这一方都是大臣,毕竟生于皇宫之内,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和久经官场的大臣相比,见识、阅历天然不足,英明神武的皇帝只是偶然。

  就算他是穿越者,他也不觉得自己能在这一方面有什么优势。

  他的优势在中长期的发展规划,在硬实力的提升,最后以力服人,而不是在权谋上碾压对手。

  “朕再考虑考虑。”曹芳说道,示意郭淮可以退下了。

  今天就到这儿,有账以后再算。反正主动权在我手上,看谁耗得过谁。

  郭淮告退,下殿去了。

  五兵尚书属尚书台。郭淮不像王基那样受天子宠信,自然不能待诏昭阳殿,只能在尚书台等着,随时听候召唤。

  出了昭阳殿,来到尚书台,郭淮先去见尚书令丁谧。

  但他扑了个空,丁谧不在台省,掾吏也不告诉他丁谧去哪儿了,让他在外面候着。

  因为还没有正式报道,五兵尚书的公廨暂时还不能用。

  郭淮坐在外面的走廊上,看着来来往往的尚书郎、掾吏,一声长叹。

  自己束发而战,为大魏效力三十余年,历事四朝,没想到花甲之年还要遭受这样的羞辱,甚至还要在丁谧这样的奸佞小人面前低头。

  但这是没办法的事。

  谁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