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章 加佥都御史

的唐肃宗与他相比。

 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惹出来的!唐肃宗没有错,反而还挽回了那么多,就算最后藩镇割据了,能怪唐肃宗吗?

  如今大明的“唐玄宗”,显然应该算在自己的爷爷万历皇帝头上!

  虽然做了四十八年皇帝,号称大明在位最久、任内也没出什么大事,最后却民穷财尽,出现了民变的苗头,还有萨尔浒的大败。

  这一切,都可以跟“渔阳颦鼓动地来”相提并论!

  崇祯内心,忽然觉得自己从来没这么释然。

  这种感觉,就像是一个非洲叔叔,眼前有一个美女却没有涛涛,原本他还在犹豫要不要上,现在终于有人给他打气:

  “你丫活在一个人均寿命三十岁的国家,居然还担心传染病?活得到发病的年纪么?那都是医疗条件好的国家才配担心的!”

  沈廷扬能这样实话实说地跟他坦白、剖析,忠义之心是绝对没问题了。

  放他去南京吧。

  ……

  彻底对沈廷扬放心后,崇祯就开始琢磨怎么安排他儿子的功劳和升迁了。

  这事儿来得突然,崇祯自己心里也没底,所以还得先请教内阁几位吏部系统的阁老。

  去年给沈树人加官时,当权处理人事的阁老,还是薛国观、蔡国用等人。

  这些家伙当初都是温体仁的党羽,温体仁于崇祯十一年去世后,他俩还厮混中枢厮混了两年。

  但去年下半年,薛国观等二人也被崇祯因为各种罪名杀了,所以现在换上来的相关岗位阁老、吏部主要官员,已经变成了魏照乘、张四知。

  这两人的官场资历更浅,他们本来就是薛国观举荐入阁的。等于是自己的恩主被皇帝杀了后,又顺次顶替上来。

  而且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,这两人也干不久,再过一年多,也会被崇祯罢免,好在没像薛国观那样直接被杀,总算捡回一条命——

  可见在崇祯朝的最后三五年里,当阁老也是一个高危职业,平均一两年被杀被换一批都是正常的。

  另外,原本的历史上,到了崇祯十四年四月之后,崇祯就已经开始召周延儒重新回京了,而周延儒也会在这年的九月抵达、出任首辅。

  但现在因为沈树人的蝴蝶效应,导致洛阳、襄阳两场陷藩大败还没发生,杨嗣昌也还没病死,杨嗣昌一派的剿贼策略也还没破产。这就导致皇帝还迟迟没想到请周延儒复出收拾这个烂摊子。

  (注:历史上杨嗣昌在崇祯十四年三月底就忧惧病死了,周延儒是四月份被召的,刚好是杨嗣昌死后那个月。这个时空的杨嗣昌、已经比历史同期白白多活了三个月了。)

  考虑到周延儒复出变晚这个因素,这一世的魏照乘、张四知或许也能比历史同期多干几个月任期吧。

  这些阁老的命运变化,暂时也无暇去感慨。

  反正崇祯就是找到了魏照乘、张四知,让他们先站在吏部的立场上,给沈树人议定一个升赏,

  要求务必能人尽其才、赏当其功,不能委屈了为国血战的能臣。最好能安排个统筹跨境剿贼的实权职位。

  而崇祯之所以有如此具体要求,也跟杨嗣昌的报捷文书里的一段描述有关——

  杨嗣昌在奏表中强调,沈树人带兵追击抵达桐柏山的湖广、河南省界关卡后,就停止了追击,幸得在河南驻军的刘国能部奋勇追击、夹击,才最后围困全灭二贺主力。

  因为沈树人之前的官职中,黄州知府是只能在黄州境内做事的,连随州府都去不了。湖北兵备佥事的官职才能越府带兵剿贼。

  可随州到信阳,已经不是越府那么简单,而是越省,所以沈树人去不了。从法理上来说,此前这场战役的统筹者,还是杨嗣昌本人,沈树人是请求杨嗣昌调遣的刘国能援军。

  崇祯对于这种“明明能为大明做更多事情”的能臣,却因为权限掣肘而不能贡献更多,当然是很不爽的。

  他这人虽然情绪不稳定,但只要觉得一个人能用,还是希望尽快发挥其才能,用好用足,便如他当年对夸下海口的袁崇焕,一开始也是这么信任,你要啥权力给啥权力,但最后事情没做成就要杀人。

  魏照乘与张四知核计了一番之后,对皇帝的这个具体要求也颇感为难。

  毕竟,要让沈树人跨省击贼,那基本上得到总督这一级才可能了,总督才能在常规状态下就督师数省,可沈树人哪配升总督啊?

  就算是巡抚,以沈树人目前的资历,也是差远了,而且正常情况下的巡抚也只能抚一个省,要横跨湖广河南作战,也非常难办——

  这么说吧,如果是个三十多岁、官场年限资历熬够了的官员,今天立了连诛二贺的功劳,那么从道级升到巡抚还是有可能的。

  但沈树人才二十一岁半,过完年二十二,巡抚就太快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