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章 郑和军令:登岛,杀倭!

百官的强烈要求之下,释奠先师孔子。

  身着皮弁服,朱允炆御奉天殿,传制遣官,献官领命,摆好祭祀省牲,然后安排祭乐舞生,典仪唱“迎神”,典乐举麾,《咸和》之曲奏响:

  “大哉宣圣,道德尊崇。维持王化,斯民是宗。典祀有常,精纯益隆。神其来格,于昭圣容。”

  《咸和》之曲后,典仪唱“奠帛,行初献礼”,典乐举麾,之后便是《宁和》之曲:

  “自生民来,谁底其盛?惟王神明,度越前圣。粢帛具成,礼容斯称。黍稷非馨,惟神之听……”

  再后面,还有《安和》、《景和》、《咸和》、《咸和》(均为《咸和》,只是内容不同,非笔误)四曲……

  明代对于孔子的敬重程度,可以通过繁复冗杂的礼仪窥见一般,而这,也从某个层面,展示着孔子及其学说的强大影响力。

  开帝王祭奠孔子先河的是汉高祖刘邦,但第一个向孔子行跪拜礼的,是后周太祖郭威,第二个帝王便是朱元璋。

  现在轮到朱允炆了。

  朱允炆对于孔子并没有什么强烈的好感,若不是“前世”朱允炆的功底,自己连《论语》都背不出来,谈什么对孔子的尊重,总不能一句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走遍天下吧?

  但对于孔子的贡献,没有人可以否认。

  正如不知谁写在蜀道馆舍壁上的那句话:

  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。

  这是天下之师,跪拜就跪拜吧。

  朱允炆不介意跪拜孔子,以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而言,给他磕三千个头也不为过。

  让朱允炆头疼的是,礼部似乎在用这种方式抵制国子监的革新,也在隐晦地提醒自己,孔子乃是天下之师,你想要动儒学的地位,是绝对不会实现的。

  国子监不革新,自己想要复合型人才,那就是痴人说梦。

  毕竟,国子监是大明最高学府,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学院,这都改不了,还指望改革地方县学去?

  这群榆木头疙瘩,不就是在四书五经之外,加点课外读物,搞点课外实践,至于如洪水猛兽,提防万分吗?

  文化是要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的!

  知不知道孔夫子说过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,孟子也提倡“尽信书,不如无书”,怎么到了你们这里,怎么就空剩下理论,没有实践了?

  不服气,抵制是吧?

  朕有的是法子对付你们!

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更新,第一百章 郑和军令:登岛,杀倭!免费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