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6章摆明不给他面子

  第206章摆明不给他面子

  程世杰自然没有同意宋献策的所谓土地改革,如果劣质的荒地卖给有钱的人,他们经过治理变成了良田,这是理想的一面。然而事实上,辽东管委会的政务员会把上好的良田,当作荒地卖给那些有钱人。

  人性本恶。

  人性也是贪婪的。

  程世杰望着宋献策道:“你的想法不错,但是在辽东行不通,如果是将来,是可以采取这个办法的。”

  “将来?”

  “没错!”

  程世杰道:“将来我们打下来更多的土地,是可以廉价卖给关内活不下去的地主,这些小地主已经品尝到种地带来的好处,他们是会不择手段来获得土地,通过联姻,或者是当官,以咱们辽东这个局,这些地主过来,再不济也能混個教谕吧?”

  宋献策想用土地来吸引在中原混不下去的地主,未尝没有这个心思,利用土地,吸引中原的地主前来辽东,这些地主到来,肯定会大大增强程世杰治下的人才。

  只不过,宋献策眼中的人才,程世杰还真目的看不上,地主是最接近士绅的一个阶级,他们受官本位的思想熏陶太严重了,他们这些人,肯定会不遗余力想当官,当官的真正目的,就是为了光大各自的家族。

  “那如何解决土地问题?”

  “暂时不用解决土地问题!”

  程世杰道:“这些从中原过来的地主,他们可以开设工厂,但是商业用来,只能用来建设工厂,已经被他们改造成良田的土地,给他们置成商业用地或者是农业用地!”

  就这样,辽南紧急出台了《辽南土地用途规定》,在规定商业用地,只能用来作为工厂或厂房用地,不得从来农业生产,现已经治理的商业用地,可以根据实际情况,有条件的置换土地。

  就这样,郭长西在广宁卫境内的一百五十亩土地,被按照一比四的比例,置换到了双城卫境内的六百亩地。

  郭长西哪怕亲眼看到属于自己的土地,还是有些难以置信,郭长西虽然是布商,事实上他在父亲那一辈人,郭长西家族还是农民,只是他父亲在郭长西出生不久,因为土地卖掉给郭长西的爷爷治病,他们家里的三十亩地就没了。

  没了土地,只能依靠着郭长西的母亲织布为生,后来通过他的父亲以及三哥哥的帮助,郭家慢慢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成了归德府境内不大不小的布商。

  郭长西有五个儿子,加上父母、妻妾、侄子、侄媳妇、孙子,一大家子共计十七口人。

  事实上,在明朝的时候,可不是三口之家,四世同堂的一个家庭几十口人很正常,不过在辽南,这种大家庭的情况有所改善,为了尽可能多的得到土地,很多家庭来到辽南之后,都会根据实际情况申报,结果就是一家人得到四五百亩土地的情况很常见。

  等郭长西十七口人抵达双城卫的时候,他们在农垦公司的员工带领下,终于来到了位于他们的农场。

  农场自然是一大块的空地,上面长满了杂草,根据长宽,标志界碑,这场编号湖东1003号农场就属于郭长西了。

  “爹,这一块地都是咱们家的了?”

  “这是当然了!”

  “咱们家可比李老财家的土还多了!”

  郭长西望着自己的五个儿子道:“咱们现在要好好过日子,咱们一家人在一起,以后好好干,过几年给老大、老二、老三你们一人置办一份这样的家业。”

  财帛迷人眼,以前一无所有的时候,一家人还能齐心协力,有了钱就不一定,这样的例子郭长西也是见得多了,穷乡僻壤,田间地头的丁点小事就能轮刀子拼命,更不用说这几百亩的农场,再加上牲口棚里的那些大牲口。

  郭长西的农场属于置换的,所以农垦公司根据一比四的比例,给郭长西一定的补偿,首先是郭长西在宽河农场里有四头耕牛,在湖东镇却有十六牛,其中还有两头母牛已经怀孕了,要不了多久就会生下小牛犊。

  郭长西是非常幸运的,他的土地虽然说有六百亩,好大一块,关键是这里面有一块百八十亩地大小的池塘,随便在池塘里养些鱼虾,吃都吃不完,更不用说池塘里还可以养鸭子养鹅,和地里的土豆相比,是鸭蛋不香,还是鱼不好吃?

  随着一家人围绕着农场转了一大圈,郭长西抓了一把土地,闻着土地里的味道,他知道这些土地都是好地,置换并不吃亏,可以说赚大了。

  郭长西望着一家老小道:“咱们今天估计要睡在帐篷里,双城执委会明在才来给盖房子,盖房子也不用咱们给钱,他们全部负责,明年咱们的农场不用交税,挣多少钱都是咱们自己的,三年后也只缴百分之十,如果家里有人加入部队,成为职业军人,那就还有再多一份田地,而且五年免税,十年半税。”

  郭长西的大儿子郭洪海道:“爹,怎么才能成为宁海军?我听说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