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六十五章:百家争鸣

最后的墨者们,宁愿墨家传承断绝,也不愿意让墨家变得跟儒家那样,也不愿意让一群嘴上喊着兼爱,心里半点兼爱都没有的小人去篡夺墨家的道统。

  哎!

  叹息一声之后,姜华就继续开始书写:“在李圣的心中,也有一个大同之世。”

  “小国寡民,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远徙,虽有舟舆,无所乘之;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;使人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。领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……”

  至于评价,姜华拒绝评价!

  道德经这玩意儿,历朝历代都有解释,几乎每一个版本都有自己的看法,姜华不觉得自己有资格评价。

  不过,还是那句话,姜华自己不评价,迟早有人会评价!

  喷子迟早会出现,就算不敢亲自喷,也可以取个笔名去喷啊!

  管你是什么身份,键盘侠们无所畏惧:键来!

  “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大同之世,本期刊主要探讨三个问题:何为大同之世,如何达到大同之世,达到大同之世后如何保持?”

  “无论修为高低,无论身份高低,皆可在本期刊发言,皆可畅所欲言,只要是围绕着大同之世,皆可展开。如果读者觉得自己的看法太过激烈,建议直接给自己取个笔名,以笔名的身份发表,每一期会挑选部分读者的来信刊登在上面。”

  “李圣曾经说过:真理越辩越明。”

  “此期刊的目的是为了取百家之言,通过一场场讨论、辩论、争论来给大家以启迪。所以,此期刊就叫百家争鸣!”

  “在第一期开始之前,小子华愿为大家做序,也愿意发表些许微不足道的看法抛砖引玉。”

  这第一篇文章,或者说序言,姜华决定自己写。

  “何为大同之世?小子就先讲讲自己的看法。”

  “大同之世,必然是思想、政治、生活等全方位的变化。”

  “小子目前年纪尚幼,见识浅薄,并没有游历过诸国,出生以后,大多居住在盐城,所以,思想、政治等诸多方面,小子这里就不过多说明了,小子自己就懵懵懂懂,尚需学习、观察、领悟。”

  “此文仅从底层百姓的角度描述一下小子心中的大同之世!”

  这是要定标准了!

  如果这篇文章获得了大多数炼气士的认可,那么很多年以后,这就是大同之世的标准!

  “大同之世,不可一蹴而就。大同之世是山顶上的目标,想要登山,最好一步一个脚印,扎扎实实的往上走。”

  “所以,在小子眼中,大同之世也分为很多阶段,小子将理想中的大同之世称呼为最终阶段。”

  “大同之世的第一阶段:有手有脚的普通百姓,可以通过辛勤劳作而不被饿死。”

  “这样的大同之世,在很多人眼里实在是太低俗了,也太低级了,但荀卿前辈曾经说过: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,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,这句话小子非常认同。”

  “如果连大同之世的第一阶段都达不到,又谈何实现伟大的、传说中的大同之世呢?”

  写着写着,姜华就感觉到文思泉涌,可忽然风逸拿着一封拜帖来到了书房之内,姜华便不紧不慢的收拾书桌,然后把写到一半的序言收了起来。

  “主君,这是一封拜帖,主人来自洛阳学宫,是一位羽士,名叫太平道人。”

  “这太平道人早年的时候曾是一个游医,时常免费为野人治病,后来年纪大了,机缘巧合之下入道,短短十余年间,便成了羽士,更是获得了一件灵宝的认可,这件灵宝名曰天书,如今一身修为早已臻至羽士极限,他也是年青一代最有希望成就先天真人的道人之一。”

  “此刻,长空祭酒正在与之论道,主君可有空闲?”

  姜华看着空空如也的茶杯,拿着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就开始了大口大口的喝茶:“当然!”

  说着,姜华就大步大步的往外走去。

  “就算不考虑太平道人的实力、师承、前途,就冲他是第一个赶来的羽士,孤也要接见他。”

  “如果不是他已经进入了府邸,孤甚至想要中门大开,以此表明孤的态度。”

  片刻后,姜华见到了手持一柄九节杖,身穿黄衣的太平道人。

  太平道人看起来是一个面色沧桑的中老年男子,头上戴着一顶莲花冠,脚下穿着草鞋,露出来的胳膊黝黑而有力,下巴上的胡子也留的老长,看起来不像是仙风道骨,反而像是行走在田间地头的老农。

  “太平道人见过道友。”

  “盐城学宫大祭酒见过道友。”

  两人互相拱了拱手,就来到了中央的一处案几附近,都坐在蒲团上,相对而坐。

  长空道人坐在中间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