郎君救命

蕃看轻呢?

  “至于有没有路过城防要塞,”叶娇扬声道,“兵部护送吐蕃使团有三百人,难道人人都被叶将军买通了吗?把路线图画下来,对比城防隘口,一看便知。”

  原本肃重的朝堂,因为叶娇的这些话,气氛终于松弛了些。

  没有人希望朝中出现奸细。

  百里曦被叶娇问得哑口无言,却面色不变,看向禁军手中的木匣。

  只要拿出木匣中的密信,安国公府就洗不去勾结吐蕃和朝臣的嫌疑。

  而只要户部能从账册中查到那些——

  心中想到此处,便见户部侍郎严廉大步迈入殿内,扬声道:“回禀圣上,微臣在安国公府账册中,发觉一处解释不通的地方。”

  话音刚落,殿外戍守的严从铮便是一惊。

  他听到父亲的声音,他知道安国公府绝不会卖国求荣,但是账册是怎么回事?

  殿内众人抬头,都从叶氏兄妹脸上,看到一晃而过的心虚。

  严廉把发现的问题禀报给皇帝。

  “安国公府所涉生意,有货运、茶叶、杭丝。从账册上看,每年盈利丰厚,但总会在某个时候,支出大部分银两,导致账面出现短时亏空。”

  “支出的名目是什么?”百里曦问道。

  这是一个谜团,一个安国公府的账房先生不懂,百里曦也想不明白的谜团。那么多银两,足以行贿官员,豢养死士。

  严廉道:“名目只有一个字,‘济’。”

  这字没头没尾,看不明白。

  为了让朝臣加深联想,百里曦打开木匣,从里面拿出一沓信。

  “账册放在叶武侯长房内,这些信件是跟账册一起找到的。有一些看不明白的吐蕃文字,还有的,是某位皇子。”

  涉及到皇室,就不是三司能够过问的了。

  看如今的情形,难道安国公府每年都行贿皇子吗?

  是谁?最有可能继位的晋王李璋?还是温和憨厚的赵王李璟?更或者是楚王李策?他和叶娇的纠葛,难道是两家勾结的障眼法?

  朝臣的心中乱糟糟的,皇帝心中也乱。

  他看向百里曦,心道:“你倒是说啊。”

  然而百里曦一定要先从账册上逼问叶娇,他厉声问:“所以,你能不能解释一下,这些巨额银两支出,哪里去了?”

  “不知道。”叶娇生硬地回答,觉得有些无力。

  从她开始接触生意,这些支出就有了。

  父亲虽然从未归家,但每年的某个时候,都会有人手持他的印信,到府中支取银两。

  有时多,有时少,但都在千两以上。

  兄长曾经抱怨过,但母亲说,这些是父亲离家时,就约定好的。

  所以他虽然不管家,不在乎他们这些子女,但他要钱。

  母亲要她供出父亲,让父亲无法修道,也尝一尝牢狱之灾。

  但是叶娇不忍心,不想说。

  或许是因为很小的时候,父亲曾经为了救起她,摔伤了腿。那件事叶娇已经不记得了,但冯劫记得,他每说一次,叶娇就坚信父亲疼爱过她,是位好父亲。

  一丝轻蔑得意的神情在百里曦脸上出现。

  “你是不知道,还是不敢说?”

  “不知道,”叶长庚见妹妹抿唇不语,开口道,“我安国公府如何支使银子,也要向你报备吗?”

  “如果出去花天酒地,”百里曦道,“自然不用。但如果用来行贿勾结朝臣,则有违国法,所以还是讲清楚的好。”

  然而叶长庚兄妹的确不知道,这些银两也的确勾起了众人的好奇。

  因为这些银子,叶娇之前条理分明的辩驳似乎被人忘记。他们只想知道两件事,银子去哪儿了?信是谁写的?

  朝堂寂然无声,御案后的皇帝阖目一瞬,接着双目微睁,用探究的语气道:“你们不知道,你们的母亲,知道吗?”

  怎么会有人家,支出巨额银两,却不知去向?

  叶长庚惊愕地抬头,又惶恐叩首道:“圣上,这是我们兄妹的事,请不要提审家母。”

  这样百官审视讯问的朝堂,哪是母亲能够承受的?

  “你倒是孝顺,”皇帝凉声道,“但如今朕也想知道,这银子,到何处去了。”

  皇帝厌恶朝臣结党营私,而每年千两的银子,足以买通许多人。

  叶长庚看向妹妹,在叶娇眼中看到同样的无助和惊慌。

  他们都知道银子是父亲支走的,他们却都不想招供。

  那位在江南道清修的父亲,他可曾知道,自己的子女会在某一天,遭遇这种险境?

  在一片难捱的寂静中,叶长庚准备招认他痴迷赌博。
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