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火真相

了点事,于是求到魏王李琛那里。

  李琛不满太子,说要在太子册封典礼前后,弄出什么乱子。王曜只当这是投名状,虽怕出事担责,但李琛说可以推到叶娇头上,他便也无奈应了。

  李策说黏土里有火药时,王曜便觉得有些不对。

  待火药库被点燃,他更觉心惊胆战。

  没想到如今,竟然有人趁乱纵火?

  该不该把李琛供出来?

  王曜百爪挠心冷汗淋漓,他情知供出李琛,玩忽职守变成结党营私、纵火烧库,自己的罪责反而会被加重,说不定即刻便被砍头。

  如今还是不要说,就让李策查出罪人,到时候牵连到李琛,再说不迟。

  王曜正犹豫万分,忽然听到殿外有人来报。

  “军器监有人自缢。”

  奏报的太监走上前来,跟皇帝禀明了军器监的情形。

  说是众人打扫火药库时,发现有个军器监的工匠吊死在房梁上。

  京兆府的仵作已经去验看过了,说他身上的外衣被撕去一块,衣袖上有火油的痕迹。验过尸体,的确是自缢身亡。

  军器监吏员交代,说这人前些天因为做事粗心,被赶了出去。仵作从他怀里搜出一张纸条,上面全都是咒骂王曜的话。

  军器监觉得事关重大,连忙报到御前。

  王曜听后,虽然心惊,却渐渐放下心来。

  那工匠被逐出的事的确是他前些天做的,因为心生不忿,工匠还踹过军器监的大门,被武候驱赶。

  这件事人证物证俱全,倒让王曜撇清了嫌疑。

  不过——若真是工匠怨恨生事,王曜的罪责自会减轻。

  但如果是被人筹划至此,王曜一方面庆幸,一方面,又觉得恐惧。

  能让一个人心甘情愿去死,他们的手段非同小可。

  王曜战战兢兢,低着头等待皇帝裁决。皇帝只静默一刻,便问李策道:“楚王,你觉得此事如何?”

  李策神情微动,回答道:“京兆府府尹刘砚做事认真,他的人既已查出原委,儿臣相信。”

  皇帝板着脸,神情依旧愤怒。

  “因怨生恨,竟试图引燃火药?大唐军器监,何时混入此等孽畜?王曜,都是你干的好事!”

  王曜颤抖着请罪。

  皇帝厌倦道:“拖出去!先杖责二十,再送大理寺发落!”

  王曜一句话都不敢辩驳,任由卫士上前,把他拉拽出去。

  殿内只剩下李策和叶娇,皇帝的神情渐渐宽和,抬额示意道:“你们起来吧。”

  此时高福上前,说服药的时辰到了。

  李策忙走过去,亲自接过药碗,跪立床头,送到皇帝面前。

  皇帝端起药碗,喝了一口,许是因为太苦,停顿一会儿,才慢慢饮尽。他手中端着空碗,蹙眉道:“朕听人说,你为了灭火,不顾死活第一个冲进火药库?”

  李策垂头答道:“事关大唐国威,也关系到附近百姓,儿臣不敢大意。”

  皇帝叹了口气,把药碗递回给李策,摇头道:“你怕百姓被炸死,就没有想过,朕也怕你死了吗?”

  他的声音褪去了君王的威厉,只让人觉得慈爱关切。

  李策身形微动,没有言语,站在不远处的叶娇却落了泪。

  皇帝又道:“养大一个孩子不容易。朕有七个孩子夭折,这其中有一个儿子,六个女儿。到如今长大的公主,也只有三个,却各个体弱多病。为了向彭祖借寿,朕甚至给她们改姓为彭,送出宫抚养。”

  彭祖是道教的神仙,传说是帝颛顼之玄孙,活到八百多岁。

  李策应声道:“公主们已经安然长大了,年节时儿臣见到她们,很是庆幸。”

  皇帝的声音突然有些伤感。

  “她们风吹即倒,身体都不太好。你不知道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楚。即便身怀赤子之心,也要多想想父母。太子就稳妥些,知道大致无碍,才敢近前。”

  李策称是,皇帝抬起手,轻轻拍了拍他的肩头。

  “军器监众人合力救火,朕就不再责罚了。”皇帝说着看向叶娇,和颜悦色道,“以后啊,你替朕多管管他。”

  虽然听起来是在责怪,但皇帝的语气里既有嫌弃又有赞赏,让叶娇破涕为笑。

  “微臣可不敢管,他倔得很。”

  皇帝指着叶娇连连摇头,笑出了声,听起来中气十足,病情俨然已有好转。

  李策心中宽慰,缓缓起身。

  离开大明宫后,他们径直向京兆府走去。

  二人心照不宣,相视一笑。

  刘砚虽然已经验过工匠的尸体,但他们一定要去看看,才能放心。

  -->>